走进南宫28

NEWS

南宫28解析植物苯丙氨酸衍生水杨酸的生物合成机制

来源:蔡俊琰 日期:2025-07-29

水杨酸(SA)是植物中重要的激素,除了在植物抗病免疫中扮演核心角色外,还参与非生物胁迫响应及植物的生长发育等多种生理过程。然而,目前对植物SA的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拟南芥中的异分支酸途径,尤其是由异分支酸合酶(ICS)介导的部分。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,在水稻、小麦等多种植物中,苯丙氨酸衍生的SA合成途径同样至关重要,但在此方面的知识仍存在突出空白。

南宫28解析植物苯丙氨酸衍生水杨酸的生物合成机制

传统上认为,苯丙氨酸衍生的SA合成以苯甲酸(BA)为直接前体,经过细胞色素P450酶(CYP)进行氢氧化反应,生成SA。然而,多年来,研究者未能确证相关CYP酶的存在,而BA作为直接前体的证据也显得不够充分。因此,深入解析苯丙氨酸路径的机制,成为植物免疫学和作物改良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。

我们的研究团队利用基因共表达分析、突变体验证、酶活性测定等多种实验方法,在水稻中识别出了三个关键酶,揭示了苯丙氨酸衍生的SA合成完整路径:过氧化物酶体中,BEBT酶催化苯甲酰-CoA与苯甲醇结合生成苯甲酸苄酯。实验证据显示,在BEBT突变体(bebt)中,SA几乎完全消失,同时苯甲酸苄酯无法合成,而苯甲酰-CoA则大量积累,证明BEBT是这一合成途径的关键酶。

随后的步骤中,内质网中的BBH酶催化苯甲酸苄酯的氢氧化反应,生成水杨酸苄酯。实验证据表明,在BBH突变体中,水杨酸苄酯无法生成,SA缺失,且外源添加的苯甲酸苄酯无法恢复SA水平,进一步确认BBH的功能是其后续步骤的必要条件。最后,水杨酸苄酯被胞质中的水杨酸苄酯酯酶(BSE)水解,最终生成SA和苯甲醇。BSE突变体表现出水杨酸苄酯的积累和SA的完全消失,且外加水杨酸苄酯可以恢复SA水平,证实了BSE的水解功能。

传统研究认为,苯甲酸(BA)是SA合成的直接前体,但我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彻底反驳了这一观点。在bebt、bbh和bse突变体中,尽管BA含量显著升高,SA几乎完全消失,说明BA无法直接转化为SA。同位素标记实验进一步显示,外源添加的BA需先转化为苯甲酰-CoA,再通过BEBT生成苯甲酸苄酯,最后才能参与SA的合成。同时,水稻中水解苯甲酰-CoA生成BA的酶(OsTE1/2)的双突变体中,SA含量反而升高,进一步证明BA并不是SA合成的直接前体。

这一发现重新定义了苯丙氨酸衍生的SA合成路径:苯甲酸苄酯乃是BBH的直接底物,而非BA。我们的团队通过多方面实验验证了该途径的真实性,如基因共表达分析、亚细胞定位和突变体功能验证等,确认了BEBT、BBH和BSE的关键功能。

研究显示,BEBT-BBH-BSE模块在植物中具广泛保守性。对小麦、棉花和番茄等经济作物中沉默同源基因的研究发现,该模块的同源基因在多种植物中均受到病原体诱导表达。这一发现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新的策略:由于南宫28的突变体无明显生长缺陷,调控该模块能够特异增强作物的抗病性,而不影响其生长发育。

本研究揭示了水稻中苯丙氨酸衍生的SA生物合成途径,识别出BEBT、BBH、BSE三个关键酶,颠覆了传统的BA作为直接前体的假说,填补了植物激素合成领域的重要知识空白。此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植物免疫调控机制的理解,也为育种抗病作物提供了可操作的分子靶点,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应用价值,体现了南宫28在生物医疗研究中的潜力。

上一篇:南宫28生物医疗除菌过滤系统设计要点下一篇:南宫28肺功能检测

全国客户服务热线
18721044592 总部地址:合肥沈河区崔街道74号

欢迎关注南宫28官方微信或拨打客服电话详询!

  

南宫28官方微信